全国首例,腾讯诉代练平台获赔百万;乌克兰要求下架《原子之心》 | 一周说「法」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文/诺诚游戏法 朱骏超 姚伊新
一周说「法」系列文章将搜集当期游戏行业的相关资讯,并以法律角度进行盘点和解读。
01
全国首例游戏商业代练行为
不正当竞争案判决
近日,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佛山市南海区北笙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已判决。 本案系全国首例网络游戏商业代练行为不正当竞争案件。伴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代练处于长期存在的灰色产业,并从最初的有偿帮助他人通关发展为更为复杂的商业模式,法律风险日益增多,对游戏的公平竞争机制、游戏产品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游戏代练行为不能一概而论,本案以被诉行为的损害后果和不正当性为判断依据,认定破坏游戏运营机制的商业代练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图片来源于知产宝微信公众号 诺诚评论: “代练帮”app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运营游戏代练体系化服务、刻意绕开游戏商对玩家账户监管机制的行为在本案中以反法第二条进行评价,明确了其行为的不正当性。 而竞争行为的不正当性,需要将商业道德放在特定互联网产业背景下进行考量,尤其是侵权人是否具有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观故意。 结合本案的代练行为,我们认为禁止代练符合网络游戏行业公认的商业道德,具体来说: (一)通过禁止出借游戏账号及禁止商业代练可保障竞技公平 游戏公司在用户协议中通常列明禁止用户将游戏账号提供给他人作代练代打等商业性使用,本质上就是禁止第三方以作弊方式获取竞技优势提供便利,以维护网络游戏规则公平性。 游戏公司投入大量成本建立公平竞技的游戏匹配和平衡机制。 而商业化的代练服务使得大量玩家可以使用其他用户的账号进行游戏,导致游戏账号操作人的真实游戏竞技水平与账号记录的游戏水平不匹配,进而导致其他实名游戏用户无法匹配到水平相当的对手,队友无法获得公平竞技的游戏体验。 这破坏了游戏公司用心维护的系统生态平衡,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通过游戏管理机制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措施,尤其是采取玩家实名制和防沉迷机制 本案被告北笙公司运营的“代练帮”客户端设置“王者荣耀”专区,并明确要求接单者关闭定位以避免封号等处罚措施,刻意规避原告的游戏监管机制。 由此可见,被告知晓原告对网络用户游戏账户的管理、运营规则,并能够较为准确地预见“代练帮”破坏游戏运营机制、规模化组织商业代练服务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却为了营利视若无睹。 这个判决也进一步提醒游戏行业及上下游服务链条都应当积极响应游戏监管政策,禁止破坏实名制、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等游戏管理机制、保障网络游戏行业生态,勿踩红线。 (三)通过设置数据使用行为边界,可保障游戏数据清洁性和安全性 在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苏03民终8191号一案判决,法院认为玩家蒋某作为账号注册人在知晓并签署《腾讯游戏许可及服务协议》后仍然违规寻找代练,其本身存在过错。 由于代练周某使用外挂导致其王者荣耀账号被封号三个月,且蒋某账号内充值的各类皮肤道具仍然存在,并不存在实际的财产损失。在蒋某未能举证证明存在财产损失的情况下,判决驳回蒋某要求代练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 从本案延伸来看,我们假设玩家多次违规使用代练,目前市场上多款产品的游戏服务协议均有规定此种情形下玩家将面临账户永久封禁的处罚。 在此情况下,司法机关在做出裁决时,仍会考量游戏公司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与玩家真实付费投入以获取虚拟资产之间的利益平衡,如果玩家诉讼游戏公司的,不排除要求游戏公司作出一定补偿。 另外,2022年11月底发布的反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体现了反法需要与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相适应的决心。 本案明确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专条兜底条款和原则条款的适用边界:利用技术手段是适用互联网专条兜底条款的必要条件,“代练帮”app虽是在互联网上提供代练交易平台,但核心的代练行为系由用户通过人工操作实施,并非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故不符合该专条的适用条件。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