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融资10亿 如今市值8亿!新三板第一影视股暴跌34%(2)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而基美影业的存货通常由公司计划提供拍摄电影或电视剧所发生的文学剧本的实际成本,制作中的剧本、电影、电视剧等成本和已入库的影视片等各种产成品之实际成本组成。所以,你可以把存货理解成公司购买的IP、正在制作的作品以及已经完成的影视作品。
公司版权库初具规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约 50 余部中外影片版权及 10 余部中英文剧本储备,通过加强版权库运营和期限管理,进行合理销售并获得相应版权收入。
而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基美影业的坏账率分别为1%、1.06%、2.07%。从这方面来看,应收账款的收回似乎并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如此看来,基美影业的净资产也没那么糟糕。那么,在基美影业破净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三、转型之痛,基美影业接下来会如何?
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曾说,将努力成为下一个狮门。狮门影业靠“买断片”起家,曾是商业最成功的独立电影和电视公司。
与狮门一样,基美影业靠进口“买断片”不断做大的方式可谓是“独辟蹊径”。
进口“买断片”,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
“买断片”给基美影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尤其在2014年,协助推广《超体》和《暴力街区》这两部“买断片”,让基美影业营业收入迅速增长至1.54亿元,同比增长218.4%;净利润为5308.21万元,同比增长556.71%。
国内电影行业一家龙头公司高管表示,类似于基美影业这种民营公司,承担的职能跟电影发行差不多,包括沟通影院提高排片量、对影片进行全方位宣传等等。只是由于不具备发行资质,民营公司只能跟中影、华夏签订协议,以“协助推广”的身份参与进口片的在华发行,并且分享发行收益。
“在进口大片发行夹缝中野蛮生长的民营电影公司。”这是业内对基美影业的评价。
近几年,随着买断片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买家对买断片越来越早的投入,买断片这门生意已经变得越来越诱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基美影业表示,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基美影业坚信优质内容对市场的吸引力。于是,公司将转型的新方向,定在公司投资影片的拍摄和制作上。
影视制作好比开发项目,失败的风险极大。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立项3742部,完成772部故事片、49部动画片,共821部电影获得龙标,国产片总票房266.63亿元。平均每部电影的票房0.3亿元,这还不包括许多电影根本就没有公映。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基美影业选择与一些国外知名的电影公司合作。2016年下半年,基美影业4.5亿元入股欧罗巴公司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然而,转型的阵痛开始浮现。2016年,公司参与投资的4部电影表现均不如人意,其中仅《九条命》的票房最终超过1亿,而由公司主要拍摄制作的《魔轮》,票房仅为784.2万元。

但基美影业的转型之路走的很坚定。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曾花费5000万美元投资吕克•贝松的科幻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成为目前中国参与投资额最高的国际电影。
比起项目风险,影视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更让基美影业担心。
根据时光网专业版MtimePRO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市场电影票房累积142.5亿,较去年同期的144.9亿下降1.7%,观影人次首次出现负增长,累积4亿,同比下降3.6%。
基美影业也坦言,国内电影行业增长趋势放缓,增速低于市场期望,是今年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
行业的风险在加大。与此同时,电影制作成本却也是水涨船高。在2016年报的重要风险事项中,公司第一次出现了增加电影制作成本增加风险。
基美影业表示,近年来,由于文化行业的繁荣发展,市场对于精品大
片的需求旺盛,优质IP价格、节目模式价格、剧本费用、演职人员劳务报酬、场景、道具、租赁等费用不断上升,促使内容提供商制作成本不断上升。
影视制作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竞争向资本倾斜。
过去4年,基美影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一直处于流出状态。2013年-2016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分别为-2495.33万元、-1075.51万元、-1.96亿元、-1.62亿元。
截止到2016年末,基美影业的账上货币资金为3.22亿元。在当前的估值下,基美影业手上的牌不多了。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