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元宇宙 > 正文

健康管理应该怎么做?

2022-07-27 12:40来源:未知编辑:时寒峰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和干预的全面管理的过程。

现在的健康风向评估

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健康管理是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包括可变危险因素和不可变危险因素。

前者为通过自我行为改变的可控因素,如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异常指标因素。后者为不受个人控制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

二、健康管理体现一、二、三级预防并举。

一级预防,即无病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即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或症候前期),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这一级的预防是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而进行适当的治疗,来防止疾病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变化,能使疾病在早期就被发现和治疗,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和残疾的发生,或缩短致残的时间。三级预防,即治病防残,又称临床预防。

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三、健康管理的服务过程为环形运转循环。健康管理的实施环节为健康监测(收集服务对象个人健康信息,是持续实施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健康评估(预测各种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是实施健康管理的根本保证)、健康干预(帮助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控制危险因素,是实施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整个服务过程,通过这三个环节不断循环运行,以减少或降低危险因素的个数和级别,保持低风险水平。

互联网+医疗健康能玩出什么?

“2018年之前的互联网医疗是蛮荒之地,根本没有路,凭着一点基础逻辑,看着微弱的光芒往前摸索。”一位做了六七年医疗投资的合伙人这样描述她曾亲身经历的互联网医疗投资市场。

  2014年互联网医疗开始兴起,其间走了不少弯路,春雨医生几经转型发展艰难,更有一批创业公司死在了烧钱的路上。有投资人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开始,四年时间中,互联网医疗融资总额近2000亿。

  可是2000亿烧完了,谁“买单”还是个问题。在整个互联网医疗产业链中,医院、药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普通人的刚性需求在于看病,而非“互联网”。找不到“金主”的互联网医疗目前仍看不到清晰的商业模式。

  四年烧了2千亿,互联网医疗都干了什么?

  2014年互联网医疗迎来了爆发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1年互联网医疗融资额约20亿美元,投资机构约315家,而到2014年,对应数字分别为70亿美元和602家机构。之后,又快速冷却,到2016年,融资额降到39亿美元。

  “这四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探索期,粗略统计的话,期间投向互联网医疗的钱有近2千亿。”上述投资人表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烧的BAT的钱。

  当年,BAT的投资策略各有千秋,最后取得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2014年1月,阿里联合云峰基金耗资10.37亿收购中信21世纪,正式吹响进军医疗行业的号角。2014年9月2日,腾讯耗资7000万美元投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刷新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产业单笔融资记录。“腾讯的投资路线就是买买买,基本当时行业内里最好的投资项目,腾讯都投了一遍。”一位业内人士笑称。

  百度是最早入局的,可是却没有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大入口,原因是“做挂号”这一战略定位的失误。2017年,成立仅仅两年的百度医疗事业部宣布裁撤,中国互联网巨头进入医疗领域的一次新尝试已失败告终。

  巨头尚且如此,创业企业更是几经波折。成立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赶上了2014年的互联网医疗热潮,但是其深陷在自身商业模式困境中一直无法摆脱。“企业最大的道德就是能够盈利。”这是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从做付费问诊被证伪,再到推行线下诊所失败,之后又重新聚焦问诊,春雨医生一直找不到稳定的盈利点。

  春雨医生还能翻盘重来,部分走错路的企业再也没有走回头路的机会了。“有些创业企业想学习美国模式,把社交元素融入到互联网医疗中,为患者或医师打造在线社交网络平台,但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国人的传统心理。”一位投资人表示。2015年开始,此前做社交的大部分公司都死在了烧钱的路上。“因为中国不具备这方面的土壤。”

  商业模式不清晰,“羊毛出不了猪身上”

  时隔四年之后,互联网医疗似乎有重振之意。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今年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只“科技独角兽”。不久,微医也被曝出正在拆分“微医疗”,或于今年年底登录港股。

  不过上市光鲜的背后,是互联网医疗依然面临盈利困境的现实。平安好医生连续三年亏损20亿,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平安好医生分别亏损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亏损额度逐年增加,上市首日平安好医生市值一度超过600亿港元备受质疑。而微医斥资1.5亿在宁夏打造的互联网医联体则前景莫测,“医联体怎么联”这个问题仍在探索中。

  2014年就开始致力于网上预约挂号、诊疗等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完成多轮融资后,至今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方式。“跟一般互联网公司不太一样,医疗领域真正的刚性需求是看病,除此之外的附加需求不是那么强烈。虽然有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真正开始看病开药,通过AI技术进行问诊并收费,但是整体商业模式仍不清楚。某医疗领域投资人告诉投资界。

  在该投资人看来,这是“羊毛”到底要出在哪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医疗领域真正具有支付能力的主体有三个,医院、药企和保险公司,其他主体支付能力比较弱。普通老百姓看病主要靠医保,真正自己花钱看病的话负担相对重一些。”她表示。

  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也曾表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处境都很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百姓已经养成了看病不花钱的习惯,这种思维让医院、互联网平台都很难盈利。

  对于一些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的互联网医疗供应商,医院也没有很强的支付动力。投资界了解到,一些做移动端应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多是对病人进行日常监护管理,有些医院可能愿意做,但是并不会成为医院的主流需求。

  相对封闭垄断的中国医院系统,决定了想从医院收钱的模式可行性不高,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寻求和医院更多的良性互动。张锐的接班者张琨上任后,将春雨医生此前“颠覆医疗”的战略调整为“拥抱医疗”,定位“赋能医院”,即把春雨的互联网技术和运营能力赋予实体医院。

  对盈利模式的继续探索已成为互联网医疗业内共识。健康160CEO罗宁政称,“目前行业还处于极早期”。好大夫在线CEO王航也同意这一观点,“互联网医疗的收获期还远着呢。”

实际上互联网+医疗没有达到我们原来的行业预期,如果就是为了方便挂号,方便拿药,省点纸,那互联网医疗这步子也走得太小了。如今很多大医院已经非常信息化了,信息化一旦已经拥有,那么未来提升的空间在哪里呢?个人认为要理清楚两样事情,一个是患者电子病历跨医院使用问题,另一个是患者数据被医疗机构使用的时候,是否需要问询这些数据的所有者也就是患者的主观意愿,又或者,如何有偿的调用患者健康数据。

电子病历跨医院使用的问题:这个医院照了CT,转院,还要来一遍。住院的时候,一个骨科病,从血液验到B超、心电图。医生说这是谨慎小心。可问题是几天前我刚刚验过一回,这CT是有辐射的,一年多照几次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内心纠结一点的人群,心里的感觉是自己体内细胞死了好几回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互联网医疗,也就是远程在线看病,依然是需要让你上传各种检查图,对面的医生看不到人,也不知道之前医院医生的判断,在线的医生怎么给建议?最终大约基本上,都是医学常识科普为主。所以能不能让2号医生一打开电脑,从出生开始的每一次入院记录,包括遗传病都历历在目?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这回损伤医院的收入,特别是如今医药加成取消,诊疗收费为主要收费的来源。但是你也要考虑到,我们要照顾的,其实不是各种CT仪器,医院加成照顾的本身就是医生。让医生挂号费再涨一涨,而医疗器械使用更加合理不要过度,只要合理一点,这并不难。

关于病人数据:如今的医院都有数据中心。个人其实不知道最终这些数据有没有交予第三方研究,至少部分基因检测的公司是有将基因运用到科研临床。的确,科研很重要,但是电子病历数据,诊疗档案或者基因数据有时候对于一个人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年就是某基因公司董事长说了句:“员工基因有缺陷就是耻辱。”之类的,个人立马开始全力看空这家公司。原因很简单,基因数据比我们的电话地址更加要命。理论上基因数据是可以制造专人的病毒的。如果不管这些科幻,就是一个基因缺陷,也足以让你在工作生活婚姻上四处碰壁遭受歧视。况且,部分基因片段的解读如今还很娱乐化,还有人和犯罪可能性关联,各种精神疾病关联。这方面,我们能够随意使用吗?再说,数据本质上应该是患者的。

说到底,还是患者是否能够支配自己的健康数据的问题。互联网+医疗,说白了就是远程诊疗和治疗,科幻点,可以远距离手术,如果延迟够低的话。但是任何治疗都必须依赖各种诊疗历史,这些历史是连续的,不是一个个医院的,而是每一个患者自己的。医生应该是在你允许的情况下调用病历,那些隐私疾病,也不应该人人可得。

信息管理上面的确需要加强,有妈妈抱怨,其在医院生个孩子,母婴产品的电话一天五六个,还好只是电话泄露了。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相关推荐
有人说未来大健康产业是未来的趋势,想做大健康产业从哪里入手呢? 有人说未来大健康产业是未来的趋势,想做大健康产业从哪里入手呢?

未来的一切产业都是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不仅是未来趋势,还是现在,是常态

元宇宙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