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技术经验 > 正文

如何理解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慧

2022-08-04 22:29来源:未知编辑:时寒峰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一、如何理解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慧

举个例子,弱人工智能比如现在工厂里面的机器人,给个固定程序,给你一直执行下去;强人工智能比如说类人的高级产品,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够思考和推理,那么强人工智能就可以在你旁边跟你学习了。

二、谁首先提出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应该是集最新的软、硬件技术,先进的教育方法和专家团队制作的优秀课件,来实现教育的随时化,个性化,趣味化。

包括软件,数据库,云计算,硬件(平板电脑或电脑)等先进技术综合使用。

三、最早的无线电通讯机是谁发明的?

1820年,奥斯特发表了著名的奥斯特实验,第一次揭示了电流能够产生磁的物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到了1873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描述了电磁波的一些基本性能。1888年,赫兹成功地在导线中激起了高频振荡,并在导线周围测得了电磁场,从而用实验结果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一切都为无线电通信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95年5月7日,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会议上第一次公开表演了他所发明的称为“雷电指示器”的无线电接收机。第二年,在同一学会的会议上,他又表演了距离为250米的无线电通信。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将无线电通信付诸于实用,并申请了专利权。

波波夫发明的这架最早的无线电通信机是利用火花放电来产生高频电磁振荡的,这种火花放电具有高频振荡特性,振荡频率是由天线和导线等的电感和电容量来决定的。

四、西方最早提出民俗学是谁

民俗一词最早见于英国,由英国学者汤普森根据英语中的Folklore所创造。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式、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五、是谁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是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具体地说,分工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技术上的联合方式,即劳动的联合方式,简称劳动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它属于生产力范畴。这种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的存在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和状态所决定。“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