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科技非常需要科研经验积累?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科研即科学研究 指研究、发明、实验等,重点是研究,还处在研 究中,是正在完成的技术,也包括基础性的研究。
科技即科学技术 指成熟的技术,可以推广和应用的,是成果。
科技需要科研经验的积累,符合市场应用需求的科学技术应用必须通过大量的科研经验和应用经验数据一步一步做调整,从1.0版开始至4.0版再至成熟。在国内科研的主体是高校单位,往往会因为研究生换届导致研究停留于毕业论文,无法传递至应用生产。而企业是持续接触市场一线的马拉松运动员,更应该推动企业主动与科研单位紧密沟通,因此产学研合作应运而生!
产学研合作中的“产”是指产业界及各类产业中依托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家;“学”泛指学术界;“研”主要指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各类技术开发为中心的应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机构。在我国,“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仅指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知识是死的,但是问题是变的,科技人员要将死的知识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需要仔细观察出现的各种线索、判断问题的类型、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有时候需要跨出自己的专业去找解决办法,这些都没有现成的模板,需要人员的灵活应变,这就是经验。
有经验的人员能很容易抓住主要矛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缺少经验的人则很容易被各种现象混淆,或者无法找到有效的参考,而束手无策。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用吗?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否有用”的问题,本质上对“科学文化知识”之于“人”(这一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主体)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判断问题。在更深层次意义上,这种“有用”和“无用”的价值判断,其还隐含着可以直接度量的价值(有用)和不可以直接度量的价值;隐含着对“个体有用”和“对集体有用/社会有用”等。简单来说,“可以直接度量的价值”即个体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提升的自身的素养,实现人力资本增值,进而在与外部社会的交往中获得更多有形和无形的收益;“不可直接度量的价值”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个体潜移默化的、思想层面的濡染和影响,进而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的动作、语言、神态、思维范式等方面的提升和改进等等。
所以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与效用,既可能在个体的生活中、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直接的体现,也可能会间接地在个体发展、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加以间接体现。诚如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导演迈克尔-柯蒂斯所言:“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换言之,任何个体的气质里,也都藏着其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学习过的科学文化知识。
当然,从辩证的角度看,科学文化知识本身更多只是一种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且许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当知识被那些“不能作为自己道德准则监护人”的手中时,也难免会出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损大多数人利益、有损人类福祉的情况。
提出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文字工具,选择这个合适的平台来提问,没有文化知识是做不到的。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必须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一个没有任何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拿衣食住行来说,我们穿的衣服,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方式做成布料,制成什么样的衣服,都包含许多科学文化知识。
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们吃的食物,需要选择合适的种子,在合适的季节播种收获,都需要用到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住的房子,以什么材料,什么形式,建成什么样式,都必须用到科学文化知识的。
我们除了用双脚走路,还会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节省体力与时间,没有科学文化知识,这些交通工具怎么来呢?
就算我们不必亲自制造出这些东西,可以花钱买,但钱也是必须付出体力或脑力来交换的,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到制造各种工具、产品的活动当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获取生存所需。即使不知道为什么,不懂背后的原理,必须按照科学规律与文化内容来行事。
当然,除了生存,普通人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时,还需要有更多的人深入学习研究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发展与突破,才能带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
99科技网:http://www.99it.com.cn

